再刷書名更新為:《在焦慮星球上微笑》(Notes on A Nervous Planet)
新版是我買來要送朋友的🥰
感謝自己如此幸運,這本書已經開始改變我的生活。
親近的人都知道我是一個容易焦慮的人。
每天都有各式各樣、大大小小的煩惱,一件件堆砌起來,讓生活總是緊繃,除了自己疲憊之外,連帶影響周遭的家人朋友,能量低落、精神耗弱、脾氣也是焦躁不安。一直以來都很想解救這樣的自己,總是解不開這個內心的結,讀完這本書,糾結的心開始鬆動。
書裡有一段話特別震撼:「你會後悔當初的恐懼。布朗尼•維爾是一位安寧照顧服務員,他在《The Top Five Regrets of the Dying》一書中,分享他與生命盡頭將至之人的對話經驗。不用說,他們最大的遺憾都是花太多時間在恐懼。布朗尼照顧的病人很多都深深懊悔自己把大半人生都浪費在煩惱。人生被恐懼所吞噬。煩惱別人怎麼想他們。種種的煩惱反而讓他們無法誠實面對自己。」
如此的哀傷,我不希望自己臨終前這麼後悔。
讀完這段文字以後,當煩惱來臨時,我會問問自己:「為這件事擔心,死之前會不會感到後悔?」這麼做之後,豁然開朗、感覺好很多,寶貴的生命時間不該怎麼浪費。接受現在的狀況、接受現在的自己,改變可以改變的,不能改變的擔心也沒有用啊。
作者把焦慮的表現、形成的原因、如何快樂,寫得非常好。
為什麼越來越多人嚮往極簡生活?就是人類文化的演變從匱乏變成過剩、超載。
「真正的商機來自於恐懼。」消費主義的行銷策略,就是把不快樂推銷給我們,營造出的社會氛圍和審美:「怕胖」、「怕老」、「怕自己不夠好」,恐懼、透過「比較」帶來的不快樂才有錢賺!
「選擇無限,人生有限。」不是時間不夠,是我們在其他地方都超載了。(比如滑手機讓時間大量的流失)
書中有幾個方法,不快樂或感到恐慌時,我覺得很實用:
「停下來」、「閱讀」、「看天空」、「親近大自然」、「抱抱貓貓狗狗」、「珍惜擁有的」、「了解自己,知道什麼是重要的」、「呼吸」、「當下」、「不必擔憂未來」。
這是一本幫助我非常多的好書,摘錄書中內容,與你分享:
- 可是,選擇無限,人生卻有限。我們不可能體驗每種人生。不可能能看完每一部電影、讀過每一本書、走遍地球上每一個角落。我們需要編輯眼前的選項,才不會被選擇拖累。 我們要找出什麼對我們好,其餘甘心放下。我們不需要另一個世界。我們需要的一切都在這裡,只要我們放下什麼都需要的念頭。
- 焦慮令人沮喪的一點,就是往往很難找到焦慮背後的原因。眼前可能沒有任何看得見的威脅,然而你還是徹底地感到害怕。
- 我們可能偶爾必須勇敢一點,把視窗通通關閉,才能為自己重新開機。斷線是為了重新連線。
- 但是擔心未來———未來十分鐘、未來十年,卻是我想回在此刻、感恩當下的最大障礙。
- 性並不是真正的商機所在,真正的商機是恐懼。
- 如果你發現新聞(或各種資訊平台)嚴重干擾你的心情,就該趕快關掉它。
- 「擁抱」未來,「放下」過去。整個消費主義就奠基於此,要我們喜新厭舊,想要下一樣東西,不要現在已經擁有的東西。這簡直是製造不快樂的完美配方。
- 我們不被鼓勵生活在當下。我們被訓練成生活在他方———未來。(從小就被送去幼稚園?學前教育?提醒未來將會面對的,升學、工作、賺錢!) 整個教育過程,我們不斷被灌輸一種本末倒置的專注———一種未來學,偽裝成數學、文學、歷史、電腦程式或法語,我們在學習過程中被教導要考慮另一個不同於現在身處的時空。到時候考試、到時候工作、到時候長大。
- 「永恆——由每一個當下組成——」
- 說不定人生的重點就在於拋開必然肯定的事,擁抱人生美麗的未知數。
- 「這不是很奇怪嗎,年輕人現在看的不是事物的原貌,而是扭曲失真的照片。」——英國演員黛西•蕾德利(說明他為何不在用 instagram )
- 要是我們能接受變老,接受自己和別人的皺紋,說不定廣告商也就沒那麼多的恐懼可以操作放大了。
- 哈姆雷特對羅生克蘭說:「事無好壞,是思考評判好壞。」他當然是在說丹麥,但這句話也適用於我們的外表。人往往感覺自己不夠好,只要大家都明白,他們的感受與煩惱的實情是兩回事,就知道其實沒這個必要煩惱。很多人都了解肥胖帶來的風險,但很少人意識到外表帶來的其他問題。假如我們對自己的身體觀感不好,該處理的是這個感覺,而不是實際的身體外觀。
- 人在身體感覺良好的時候,比較會好好照顧自己,不再把身體視為敵人,甚至更慘的是把身體當成物品。這是一個強而有力的理由,值得我們重新考慮每逢新年許下的那些願望。
- 我們沒辦法減低女性的外表焦慮,反而把男性的外表焦慮也一併抬高。我們好像出自於某種扭曲的平等觀念,在某些方面想盡辦法讓大家一樣焦慮,而不是賦予大家同等自由。
- 「大自然裡,無一物完美,但萬物皆和諧。樹木或許扭曲彎折,奇形怪狀,但依然美麗。」Alice Waler 愛麗絲華克
- 老化就是會發生。對此我們無計可施。
- 未來並不真實,未來是抽象的。我們能掌握的只有現在。一個現在之後接這下一個現在。我們只能存活於現在。老後的你可能有幾千幾萬種版本,但此時此刻的你只有一種版本,專心經營它。
- 你會後悔當初的恐懼。布朗尼•維爾是一位安寧照顧服務員,他在《The Top Five Regrets of the Dying》一書中,分享他與生命盡頭將至之人的對話經驗。不用說,他們最大的遺憾都是花太多時間在恐懼。布朗尼照顧的病人很多都深深懊悔自己把大半人生都浪費在煩惱。人生被恐懼所吞噬。煩惱別人怎麼想他們。種種的煩惱反而讓他們無法誠實面對自己。
- 如何快樂?
- 不要拿自己跟別人比較。
- 不要拿自己跟別人比較。
- 不要拿自己跟別人比較。
- 不要拿自己跟別人比較。
- 不要拿自己跟別人比較。
- 不要拿自己跟別人比較。
- 不要拿自己跟別人比較。
- 精神疾病教會我一件事,那就是進步的關鍵在於接受。唯有接受當前的情況,才有可能改變它。你必須學習不被震撼知識給震撼,不被驚慌之事陷入驚慌狀態。改變你能改變之事,別為你不能改變知識而沮喪。
- 與一夜難眠的身心損害相比,同等量的食物或運動不足,造成的傷害簡直是小巫見大巫。 睡眠不只必要,還有奇效。然而,睡眠向來是消費主義的敵人。
- 我覺得美國作家伊迪絲•華頓是世界上最明白寂寞的人。他相信寂寞的解藥不是隨時有人陪伴,而是找到自己獨處也快樂的方法。不是反社會,而是不害怕獨自一人的場景。 他認為想化解那種悲慘的感覺,要「把自己內在的房子妝點得美輪美奐,待在裡頭就很滿足,樂於歡迎任何人進來拜訪,即使不免總有一個人的時候,也還是一樣快樂。」
- 擁有手機,但不失去自己——不用覺得你一定要隨傳隨到。有時候不妨讓他們等一下。
- 接受不確定性。 我告訴自己,想像你假設一天只看五次手機,難道就有什麼災禍會降臨嗎?
- 生病能教導健康之人很多事情。 但等我好了以後,我又把這一切忘了。竅門就在於要保有當時的覺察,化復原為預防。把日子過得和生病時一樣,而不是真的生病。
- 單純只是覺察問題,改變就有可能形成。 人的心智不外如此,覺察往往就是答案本身。
- 如何不恐慌:
- 時常關心你自己。 當自己的朋友、自己的爸媽,善待自己,查看自己在做什麼。「你真的有必要喝那第三杯或第四杯紅酒嗎?」「那樣真的對你最好嗎?」
- 清理腦中雜念。化繁為簡
- 聆聽平靜的聲音。大自然的聲音。
- 順其自然,任其發生。「我愈是歡迎它來,它愈想逗留在我附近。」
- 接受感覺。同時接受那只是一陣感覺。
- 別死命想掌控生活。 「生活應該輕輕撫觸,不是大力勒緊。」
- 放開恐懼沒有關係。 恐懼想告訴你,它是必要的,它能夠保護你。接受恐懼是一種感覺,不是確定的資訊。 「學會得到以前,應該先學會放手。」
- 留意你所處的環境。 是否環繞過度刺激因子?有沒有其他平靜的地方可以去?
- 多伸展,多運動。跑步、做瑜珈!
- 呼吸,深呼吸。專心在一吸一吐。 呼吸是你為生活訂下的步調,是你這首歌的節奏。呼吸是回到事物中心的方法。 呼吸是你第一件學會做的事。是你做過最重要卻也最簡單的事。 留意呼吸等於記住你還活著。
- 不快樂被推銷給我們,因為不快樂才有錢賺。
- 販售給我們的東西,很多都隱含同一個觀念,那就是「我們可以比現在更快樂,只要我們嘗試變成其他東西」。
- 時尚雜誌聚焦於(對多數人而言)貴的買不起的服飾,只是讓大家覺得自己很窮,更加深不幸。 「時尚產業老是希望人購買不需要的東西。」 「大家不需要多一個包包,多一件襯衫或一雙鞋子了。所以連哄帶拐,慫恿大家繼續消費。」
- 別讓任何人和任何東西讓你覺得你還不夠。 不要覺得你必須成就更多才會被人接納。 滿足於做你自己,無需其他升級配備。 接受行銷廣告不希望你接受的事:你很好了,你什麼都不缺。
- 我想,這實在很可惜,我們總是要等發生重大事件,或所愛之人遭遇重大事件,我們才會醒悟過來。如果我們可以一直抱著這份醒悟呢。如果我們在平安健康的日子裡,也總能把輕重緩急安排妥當。如果我們對待所愛之人的態度,就與他們遭遇危急時沒有分別。如果我們能永遠把這份愛,奈始終存在的愛,掛在心頭嘴邊。如果我們能對生命本身保有仁慈和溫柔感激。 生命本身就是一切。
- 停下來吧。 不要只是當時間的主人,你就是時間。不論走快走慢,要知道你的自我永遠跟隨著你。既然都徜徉在汪洋裡了,何妨快樂一點。 只要你細心對待生活,你就可以專心,可以成為你應該成為的樣子。 與整個地球的脈動合而為一。時而在海中,時而在陸地。你可以順著風,也可以順著水。你可以與你自己和諧同步。你知道,當隻海龜其實蠻快活的。
- 天空可以舒緩我們的情緒。 短暫接觸大自然,對心理健康有可觀的良性影響。 南丁格爾:「關在緊閉的房門後,對他們(患者)的傷害最大的是黑暗的房間」,她建議「他們需要的不只是光照,而是直接曬到太陽。」
- 「這個世界上只有一個角落,你絕對可以改善,那就是你自己。」——赫胥黎
- 沒有人會看著出生的嬰兒,心想:我的天啊,瞧瞧他沒有的那些東西。 大家看著小嬰兒,仿佛看著一件完美無瑕的寶貝,尚未被日後將至的複雜人生與沈重包袱給污染。 但一路走到某個地方,我們提高了或快樂需要的門檻,或該說我們需要的門檻。 隨著每一項成就、每一次獲得、每一筆消費,門檻一再提高。
- 正如同我們只有一個地球,地球上的資源有限,你也只有一個你,而你擁有的一項資源同樣有限,那就是時間。 學會欣賞已經擁有的東西,難道不會比較快樂嗎?
- 幾個簡單的概念:
- 覺察。
- 一體。(個體?) (你生來就是你該有的樣子,你永遠不會是另一個人,你沒有替身,不要硬是想當別人。不要與人比較,不要拿別人看法評判自己,他們從來沒當過你)
- 世界是真實的,但你的世界是主觀的。 我們所做的每個決定都會創到一個新的時空。
- 少即是多。 凡事一多,煩惱就多。簡化你的生活。拿掉沒有必較留在那裡的東西。
- 你已經知道什麼是重要的了。 真正要緊的東西,很顯然是那些一旦消失,你會真的想念的東西。 那些才是你應該一有時間就花時間在上頭的東西。 人、地方、書、食物、經驗,是什麼都沒關係。有時為了更投入享受這些事物,你必須捨棄其他事情,你得要掙脫枷鎖。
- 知道了哪些東西是不健康的,就更容易保護自己。
- 我盡量只要接受我現在的樣子。 我接受我的感受,才能理解這種感受,從而改變我與世界的互動方式。
- 你是地球的一部分,地球也是你的一部分。而你可以選擇如何回應它。 你可以改變要讓哪一部分進入你的心中。
書本資訊:(因為改版所以附上新版資訊)
書名:在焦慮星球上微笑
作者:麥特·海格
出版社: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
出版日期:2022/12/07
謝謝你用心推薦好書
希望你也喜歡:)